据《四川中药志》记载,山枝根的基源为海桐花科植物光叶海桐的根或根皮。早在古代,人们便发现山枝根具有多种药用价值。据《新华本草纲要》第3册所述,山枝根含有生物碱、皂甙等化学成分,具有补肺肾、祛风湿、活血通络等功效。
在古代,山枝根主要用于治疗虚劳咳喘、遗精、失眠、头晕、高血压、坐骨神经痛、风湿性关节炎、小儿麻痹后遗症、跌打骨折、产后风瘫、心胃气痛、牙痛、毒蛇咬伤、疮疖肿毒等病症。如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中记载:“山枝根,甘、苦、辛,微温。活血通络,解痉止痛。治风湿性关节炎,坐骨神经痛,跌打骨折,小儿麻痹后遗症,产后风瘫,心胃气痛,牙痛。”
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,人们对山枝根的药用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山枝根具有抗炎、镇痛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氧化等作用。如《广西植物名录》所述:“祛风活络,消肿解毒,活血止痛。治风湿性关节炎,跌打骨折,产后风瘫,胃痛,毒蛇咬伤,疮疖肿毒。”
在临床应用方面,山枝根的用法用量也逐渐明确。如《常用中草药配方》中记载:“治虚劳咳嗽:山枝根皮、白花菜根各15g,瑞香6g。水煎,1日分3次服。”此外,山枝根还可与其他药材配伍,用于治疗多种病症。如《广西中草药》中记载:“治风湿骨痛,产后风瘫,胃痛,牙痛:光叶海桐根三至五钱。水煎服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山枝根在治疗高血压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疗效。据临床研究报道,取光叶海桐根皮切细,加白酒以浸没药面为度,封闭浸泡7天后启用。每次5~15毫升(根据患者酒量增减),日服3次。治疗55例高血压患者,其中血压高于200/120毫米汞柱者13例,在200/110毫米汞柱左右者34例。随诊观察6个月,于2周后血压下降者39例,降至正常水平者19例。
总之,山枝根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,其药用历史源远流长,功效与作用不断演变。在现代社会,山枝根的药用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挖掘,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。然而,在使用山枝根的过程中,还需注意适量,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。